学会和解:全运会公路车赛感悟

第十四届全运会胜利闭幕,全国各地的公路自行车爱好者自然对这场体育盛会保持密切关注,车宝在赛后分享一些全运会公路车赛感悟,希望能抛砖引玉,引发更多思考……
一、竞技体育很残酷。
作为国内职业公路车圈最高荣誉——全运会,是每一位职业车手及背后团队必争之地。经过三天的比拼,国内各省势力发生了巨变。黑龙江保住男子团体计时赛金牌的“底线”;辽宁夺得女子个人和团体计时赛金牌,巩固女子计时赛荣誉;天津、香港异军突起,分别获得男子、女子大组赛金牌。其他没有获得预期成绩的省队不得不接受苦涩的现实,竞技体育就是这么残酷。
▲团体计时赛
(1)95前运动员谢幕。2025年全运会在粤港澳举办,届时各参赛队中坚力量是95-05后,而1995年前运动员年纪偏大,竞技水平维持,伤病困扰等原因基本退役,转型做教练或其他领域。因此本届全运会作为他们的谢幕战。大家熟悉的牛益逵、王美银、张志善、柳建鹏等不会出现在下届全运会。
▲赛前签到
(2)国内整体水平下滑。2020-2021年,国内举办高水平赛事,一共就6场(锦标赛4场,环湖赛,全运会) 相比较同时期国外赛事,以环法、环西、环意为代表世巡赛和一众洲际赛如火如荼的举办,两者唯一的交集是东京奥运会公路车大组赛。男子组,代表国家队出战是天津车手王瑞东,在136公里被强制收容,一同出战的台北冯俊凯也被收容。女子组,代表国家队出战是辽宁车手孙佳君,虽说完赛,但超时无成绩。
二人在东京奥运会表现遭到大众质疑,但在全运会分别代表各自代表队获得团体计时赛队史最佳成绩,算是证明自己实力的成绩。但必须面对现实是,因为疫情反复和各国防控要求的差异,我国不会轻易开启洲际赛和允许国内洲际队外出参赛,因此我国整体实力还会被国外拉大,这就是公路自行车从业者必须面对的现实。
▲男子大组赛
(3)教练临场指挥。在9月26日举行大组赛男子组,这是所有参赛代表队最看重的项目。卫冕冠军山东,锦标赛热门黑龙江、吉林、北京,以及其他省队挑战者一同竞技。但在25日莽岭出现山体滑坡,加上天气预报未来下大雨,赛道改成绕圈赛,女子组挪到26日下午举行。
赛前各队演练的“一号方案”作废,各队教练只能参照以前锦标赛经验临时制定“二号方案”。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,这次天津人陈利斌(ps:2019年湖南“人才引进计划”,代表湖南队出战)、张长晟100多公里突围获胜给各队教练上了生动一课。下午女子组,各队对于突围的选手格外关注,最终以大集团冲刺结束。在复盘比赛,各队教练应当对临场指挥方面的经验重点总结。
二、现场转播。
本次全运会赛事成绩更新依靠全运一掌通,可以对参赛队情况实时掌握。但全运会历来没有电视转播的先例,这次有车友在赛事队车内用用抖音做了无线电直播,但无线电播报没有队员号码,赛事行程距离等有效数据。只能两者互看脑补赛况走势。如今公路车、山地车已有广泛群众参与基础,加上新媒体全民使用,日益庞大爱好者希望看到国内电视转播职业赛事。这对于中国自行车协会来说,是顺应民意的需求。如何满足需求,我有如下建议
(1)组建数据业务部门。可以依托第三方建立掌上app,业务部门负责对接第三方,就app内赛事数据做到比赛日期间实时更新。包括参赛队名单、赛事地图、计时点成绩等有效数据。
(2)公开招标赛事转播服务。协会针对国内举办锦标赛等专业队参与赛事,实行电视、网络转播服务招标。万事开头难,早推广,早聚集人气,让专业赛事更好贴近大众。
尽管有诸多现实制约我们对赛事更好的期望相矛盾,但学会和现实和解,无论是教练员、运动员、媒体、大众、赛事组织者来说,是人生必修课。希望2025全运会,能遇见更好的你们。
责任编辑:KzMe